中華文物學會

2025-07-03

「文物藝術xAI科技」七月份講座(07/26)

在文化資產修復的現場,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從來不是彼此取代的關係,而是一場持續進行中的對話。隨著非可見光成像技術(如紫外線螢光、紅外線反射)與材料分析工具(如XRF、FTIR、光譜分析)的普及,修復師得以窺見過往肉眼難以辨識的結構層次、顏料成分與損傷痕跡,為修復決策提供更為科學的依據。
然而,科技帶來的並不僅是「看得更多」,也挑戰修復師對於「該修到哪裡」、「要如何詮釋」的倫理思考。當今也逐漸出現人工智慧(AI)應用於圖像分類、數據管理與風格比對等面向的嘗試,但修復的價值判斷,仍然無法完全交由演算法取代。
本場演講特別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護中心潘怡伶教授蒞臨演講,將分享修復實務中如何運用科學技術協助診斷與分析,並探討這些技術與工藝判斷之間的關係。也將提出AI未來可能介入的場域與潛能,邀請聽眾共同思考: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文物修復應如何保有人文視角與文化敏感度,持續與科技展開深刻且有意義的對話。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