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物學會

2020-08-29

中華文物學會九月份專題演講二(9/27)

每個時代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中都有其更迭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現於十八世紀的西方世界,正值啟蒙思潮風起雲湧的年代,追求科學和知識的風氣,讓藝術表現產生改變;在這波西潮衝擊下,地處東方的大清帝國康熙皇帝(在位時間:1662-1722)終也在十七世紀末接見了來自法國,以「國王數學家」名義前來敲門的五位傳教士。皇帝與傳教士實際互動、交流的結果,直接、間接影響了皇家作坊的生產與創作,縱跨康雍乾三朝(1662-1795)的畫琺瑯工藝即是其中一項。
琺瑯彩瓷係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種,製作時是以瓷胎作為基底素材,再用各色琺瑯料彩繪裝飾紋樣,經窯爐烘烤而成。因首創於康熙朝,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標記,在「御」字含有「天子的」意思下,特別能呼應製作背景中皇帝主導推動的成份,展現作品蘊含的帝王審美意趣。本講座特別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本展策展人余佩瑾博士蒞臨演講,從展覽作品的風格特徵著眼,透過「皇帝實驗室的試作」和「御製風格」兩個部分,重新思索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到發展成熟的轉變,以及其中值得留意的細節。

回列表